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

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

概述: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又称为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,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。临床有严重残毁性光敏感性皮损、溶血性贫血脾肿大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皮肤卟啉病在我国报道较少,据统计自1953~1996年仅有145例,其中EPP占75.2%(109例),PCT有28例,CEP有3例,PV有1例,未定型4例。发病多在同年,以4~10岁居多,成年人发病罕见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其血红蛋白代谢缺陷是红细胞内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缺乏。也有发现ALA合成酶活性增加,体内尿卟啉Ⅰ和粪卟啉Ⅰ合成增加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发现尿布被胎粪和尿污染成粉红色,以后婴儿在日晒后啼哭,随即暴露部位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、水疱、大疱和血疱,破裂后形成糜烂、溃疡或继发感染。皮疹反复发作,夏季较重,最终形成严重的瘢痕及粟丘疹,相应部位发生毁损性畸形。头部有瘢痕性脱发,耳、鼻软骨和指(趾)末节挛缩缺失。病变轻的部位有毳毛样多毛症,面颊部毛过长,浓眉长睫。其他尚有畏光、结膜炎、虹膜炎、睑外翻,皮肤脆性增加、色素沉着或减退,皮肤硬化等。牙齿染成棕色,在Wood灯下发粉红色荧光。常有不同程度的溶血性贫血脾肿大。皮损处有瘙痒或烧灼感,可有全身不适、恶性,少数有癫痫发作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少数有癫痫发作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尿、粪、红细胞Ⅰ型卟啉增加,尿中含大量尿卟啉Ⅰ和少量粪卟啉Ⅰ,尿液呈粉红色或葡萄酒色,大便中粪卟啉Ⅰ超过尿卟啉Ⅰ。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加,骨髓幼红细胞和周围红细胞荧光检查均见稳定的红色荧光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:皮损病理改变与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相同,但程度较轻。

诊断

诊断:诊断依据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,对光线过敏,毁形性皮损,红色牙,尿液发红,贫血并有脾肿大。结合实验室检查有助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病应与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鉴别,后者血浆和红细胞内原卟啉增加,无溶血性贫血,皮肤光敏感的持久变化少、轻或缺乏。鉴别诊断中还要除外肝型卟啉病,其红细胞内卟啉含量正常,红细胞无荧光。

治疗

治疗: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手段。对溶血性贫血较重脾肿大明显者可行脾切除术。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助于改善贫血和光敏感。β-胡萝卜素可以缓解皮损和光敏感状态,还可试用氯喹

预后

预后:本病预后不良,早年夭折于继发性感染或贫血,少数可能活到40~50岁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